Translate

Monday, November 28, 2022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治療(上篇)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 AVM)是先天性的腦血管病變,患者年齡廣泛,由4歲小童以至80多歲的老人家也有。先天性的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一旦破裂,能導致嚴重的出血性中風,對病人的腦神經功能及身心殘害影響至鉅,亦會令家庭親人背負沉重的身心及經濟負擔。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致病原因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致病原因不明,亦沒有遺傳基因導致。患者胎兒時在母親體內腦部發育時,動靜脈畸形的問題已經形成,是腦部某處血管不正常的畸形血管組織。畸形血管組織欠缺正常的微絲血管系統,讓腦動脈血管與靜脈血管直接相連。

正常人體腦部的供血是由心臟及頸項的大血管,再經由腦部的四條主動脈血管,經過分支血管再流至多條極細小的微絲血管系統。血液裏的氧氣和養分會經過微絲血管壁的滲透去供養腦細胞,之後血液就會經過靜脈血管系統排走,回流到頸項的靜脈,繼而流回心臟,完成一個循環。

除了提供氧氣和養分給腦細胞之外,微絲血管另一功能就是緩衝流入動脈血管血液所產生的壓力。可是先天性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中心處,天生就是缺少了正常應該有的微絲血管系統,使得靜脈在沒有緩衝下承受着來自動脈血液的巨大壓力,令靜脈血管變得曲張脹大,其血管壁亦變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繼而引發出血性中風。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患者性別、年齡分佈和症狀:

  1. 沒有任何症狀: 大多數患者由出生至到畸形血管瘤爆破前,都沒有任何症狀。
  2. 腦部供血不穩之症狀: 畸形血管可以令其附近腦細胞的接受供氧比例降低,因而引發一些神經症狀,例如偶爾說話困難不清、肢體麻痺無力、視力不穩,甚至癲癇症發作。
  3. 出血性中風: 先天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患者以女性較多,涵蓋的年齡層廣泛,由4歲小童以至80多歲的老人家也有。雖然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每年爆破的風險少於1%,但它卻是兒童、年輕人、孕婦、身體健康人士出血性中風的主因之一,病發者多數處於10多歲至40多歲的年齡層。患有先天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人通常由小到大都沒有任何症狀,直至血管瘤爆破時才有劇烈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神經功能失調、意識混亂、癲癇症發作,甚至昏迷的緊急症狀。

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診斷

由於患者由小到大一般沒有任何病徵,直至血管瘤爆破時才有緊急症狀,因此在條件許可下,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任何人都適宜預先做腦部及其血管結構的詳細身體檢查,事先診斷自身有否患上先天性或後天性的腦血管病變,才能在隱藏腦內的計時炸彈爆破及引致嚴重出血性中風之前,計劃應對及選擇治療方案。做好預防性的治療,便可以大大減少許多悲劇和遺憾了。

詳盡的身體結構檢查有以下幾種方案:

磁力共振(MRI)和磁力共振血管造影(MRA)

磁力共振是一種「無輻射、無創傷、無痛楚」的掃描造影技術,與帶有輻射的X光或電腦斷層掃瞄(CT scan)大不相同。先進的磁力共振機不單止無需注射顯影劑,亦能做到3D三維立體腦血管造影的效果,又能夠準確、清楚地照出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位置及其與正常腦組織的關係。此外磁力共振可以掃描人體全身不同部位,為沒有病徵人士進行全身詳盡篩查,偵測身體結構中是否潛藏中風或癌症的風險。


電腦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

電腦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牽涉輻射和靜脈注射顯影劑,雖然不是一般身體健康篩查的首選造影檢查,但它能提供更多資訊,可供神經血管外科醫生在選擇醫療方案時參考。

動態及3D三維立體數碼遞減腦血管造影(DSA)

雖然是微創入侵性的檢查,亦牽涉輻射和注射顯影劑,但它是神經血管外科醫生選擇治療方案前必須的、屬於黃金規格的最終檢查,由動脈到微絲血管,以至靜脈血管內血液的動態流向和速度,讓醫生全面掌握腦部血管的資訊。此外DSA能夠幫助醫生研判畸形血管有沒有在短時間內爆破的危機,從而為病人定出最佳醫療方案和時間期限。

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案

目前的治療方案包括以下幾種:

保守觀察

若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又或者有症狀但是年紀老邁、身體健康嚴重不佳,或個別情況下醫生認為進行任何治療會比不治療的風險高,一般就會以保守性治療觀察。

微創顯微鏡腦血管外科切除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Microscopic Excision)

手術是在3D三維立體電腦導航的指導下進行,如有需要神經血管外科醫生亦會使用運動神經腦皮層反射和連續腦功能監測系統。在顯微鏡下,除了以徹底切除動靜脈畸形血管瘤和去除血腫為目的之外,醫生亦會用盡一切方法完好地保護病人腦部的神經功能,避免受損。手術的成功率取決於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的大小、位置、複雜程度,以及負責手術醫生的相關經驗。

微創腦血管導管堵塞手術(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視乎臨床情況,導管堵塞手術療法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在顯微鏡手術切除前或放射治療前進行,用以減少腦動靜脈畸形的體積和範圍。神經血管外科醫生會從病人大腿腹股溝上的動脈,利用極微細的導管穿過病人體內的大動脈,在X光導航下將導管遊走至病人大腦的血管,然後在動靜脈畸形的血管中,注入極微細的鈦金屬絲、塑膠珠球或是特製膠水,用以栓塞供養畸形血管的動脈和畸形血管的中心。這項手術的風險,主要在於手術進行時意外地傷及正常和畸形血管,令其堵塞或破裂出血,引致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手術另一個風險是在過程中,不慎地過早堵塞負責排出畸形血管血液的靜脈血管,令畸形血管內的血液被排出,血液壓力急速上升導致血管瘤爆破。

放射線療法(Radiosurgery)

放射治療不需要麻醉,治療是從多個角投放輻射線,高能量的輻射線會集中在畸形血管上,促使不正常的畸形血管慢慢地在兩至三年內連續漸進閉塞,令到血液無法通過畸形血管而流回正常的血管中。畸形血管瘤消失後,病人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就可以大幅降低了。放射治療適用於畸形血管瘤大小少過三厘米、血管瘤在腦部的位置太深入、血管瘤在腦部的位置太過接近重要神經功能部位,或者血管外科醫生經過評核後認為接受血管堵塞術或顯微鏡切除手術牽涉風險較大,這些情況便適用放射線療法。

放射治療風險在於,雖然不用麻醉和做手術,但由於放射治療涉及輻射,而輻射線必須穿過正常腦組織才能到達畸形血管瘤,難免會對附近的腦細胞和血管組織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影響。另外如果放射治療的位置不夠精準,可能造成畸形血管的靜脈部分過早閉塞,這時血液只會經由動脈血管流入畸形血管,而不能經過閉塞了的靜脈血管流出,令到畸形血管瘤內血壓提升而爆破,引致出血性中風。

放射線療法

放射治療的系統選擇有X光刀(X-Knife)、伽瑪刀(Gamma Knife)、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

Women

先天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患者以女性較多,涵蓋的年齡層廣泛,由4歲小童以至80多歲的老人家也有。 
雖然血管瘤每一年爆破的機會率少於1%,但如果病人的年紀尚小,其一生逐年累積的爆破風險便相對較大。


Friday, November 18, 2022

中風的第三部曲:中風之康復治療和善後

中風三部曲的第一部曲之上、下篇是中風的預防第二部曲之上、下篇是中風的急救,今次筆者就和大家談談中風的第三部曲:中風之康復治療和善後,包括詳細查找中風之原因,對症下藥來避免將來再次中風的來襲。

腦部神經功能的康復治療:

一般而言,中風後的首三天是病人病情轉差或轉好的轉捩點,首三星期則是決定病人是否繼續生存或是死亡的關鍵期,然而中風後的首三至六個月就是病人復康的黃金期,亦是決定他們是否永久傷殘的關鍵。

中風帶來之併發症,尤其是腦水腫和顱內壓提升,通常都會在中風後三至四個星期內消退,若果病人能夠存活至此期間以後,他們喪失生命的危險亦都會隨之而逐漸減退。然而雖然能夠生存下來,中風病人將來的命運,究竟是一個輕度中風的正常人、或者是一個輕度殘障、或是嚴重傷殘之中風幸存者、甚至乎是一個長期臥床的植物人,箇中的結果,就要視乎中風及其併發症對病人腦部帶來之永久損害的程度了!

無論是缺血性中風,抑或是出血性中風,神經外科醫生都會在中風第二部曲提及之急救方法,用藥物或手術,去醫治因為中風而帶來之併發症,來盡量減少其對腦部造成的永久損害,好讓病人受傷的腦部,有基本功能去維持生命,及有足夠空間和機會去康復,令一度失去的神經功能,有機會在首三至六個月的復康黃金期中逆轉回來。

我們要知道,中風病人的腦部是需要有基本的神經功能運作,才能配合傳統物理治療、針灸、言語治療和職業治療等等的復康療程;換句話說,如果病人腦部損毁程度嚴重,已經達到嚴重傷殘或是植物人的階段,那麼一切以上的傳統輔助治療,都只是徒然和浪費資源。

近年醫學科技進步了不少,醫生可以利用一些專科藥物,及物理方法,例如磁場療法(腦磁激療法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或直流電療法 (經顱直流電刺激療法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來幫助病人受損的腦部神經進行修復,效果十分顯著。藥物、磁場或直流電療法之目的就是要刺激病人腦部裏的正常腦細胞和受了傷之腦細胞, 達到喚醒、恢復、代替、或可能具有神經細胞功能再生的效用,令到中風病人已經喪失了的神經功能得以恢復。



以下的中風復康故事,就能夠讓我們了解到中風第三部曲的重要性:

案例一:

三年前,46歲的梁太有三至四星期的頭痛病徵,徵詢過家庭醫生和急症室醫生的意見及服用藥物後症狀便消失了,她及後在公立醫院做的腦部電腦掃瞄報告亦沒有什麼異常發現,於是病人及家屬都以為一切已經安全穩妥。可是兩星期後,梁太突然在家中感覺嚴重頭痛及在短時間內昏迷倒地。在公立醫院急救後,電腦掃瞄及腦血管造影顯示,梁太的小腦因為腦血管動脈瘤爆破而導致嚴重出血性中風,而且小腦的血塊壓着腦幹,造成腦積水及顱內壓偏高、瞳孔放大的現象。為了挽救生命, 腦神經外科醫生需要透過緊急開顱手術去把梁太爆破了的腦血管動脈瘤夾閉、再把小腦的血塊清除及為腦室引流,來為被擠壓的腦幹及顱內大腦減低壓力。





電腦腦血管造影顯示,梁太的小腦有腦血管動脈瘤爆破而導致嚴重出血性中風



術後電腦掃瞄影: 小腦血塊已經被清除及腦室被引流,被擠壓的腦幹及顱內大腦得以減壓

可是經過三個多個月的深切治療及復康治療後,梁太雖然得以保命,可是卻仍然處於深度昏迷狀態。醫生向家屬表示梁太將來很可能成為嚴重傷殘或是俗稱植物人的中風幸存者,於是建議家屬將她轉往長期療養醫院,及計劃未來出院後的私型院舍之長期護理。但是在療養醫院期間,梁太的情況不但沒有好轉過來,還出現了多種因為長期昏迷臥床而造成的併發症。為着給病人帶來一個康復之絲毫機會和期望,家人於是把她轉往私家醫院作進一步的中風復康治療。戲劇性的是,經過六星期專科藥物、物理治療、針灸、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之密集式中風復康治療後,梁太終於甦醒過來,其語言、進食及步行之能力亦慢慢康復進步。出院後,梁太繼續藥物、物理治療及腦磁激治療(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其吞嚥、手腳協調和步行之能力亦隨之改善。三年後的今天,梁太不是最初被診斷的植物人了,而只是一位輕至中度傷殘的中風幸存者,她和家人已經移居英國享受生活。




梁太甦醒過來,能夠語言、吞嚥進食、及步行,只是一位輕至中度傷殘的中風幸存者
案例二:

69歲的家庭主婦李太有多年糖尿病、膽固醇高和血壓高的病史,她一直在公立醫院複診和服藥。兩年前的一天早上睡醒後,她的子女發現她有言語困難及右邊手腳乏力的中風徴狀,於是緊急召救護車把她送往急症室。經過電腦掃描檢查後,醫生的診斷是懷疑左邊大腦缺血性中風。

在兩星期的住院治療期間,李太子女發現母親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而且每況越下,她逐漸變成完全不能言語和右邊手腳慢慢變成完全不能動彈。擔憂焦慮的子女於是把母親送往私家醫院繼續治療, 詳細的腦部磁力共振顯示:李太左邊大腦的血管由頸項至顱內之中動脈位置已經在兩星期的住院期間完全栓塞,導致其左腦大範圍因缺血中風而逐漸壞死,遂令其語言能力和右邊手腳力度每況越下。

李太左邊大腦血管完全栓塞,導致左腦大範圍缺血中風逐漸壞死

經過三個月的密集式住院中風復康治療,透過專科藥物、物理治療、針灸、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tDCS) 及腦磁激治療(TMS),李太的右腳力度逐漸有明顯進步,由完全不能動彈,康復至右腳有能力在輔助儀器協助下步行,其語言能力亦康復至能夠與子女流暢溝通對話。出院後李太繼續接受藥物、腦磁激治療和物理治療,其步行能力和語言能力亦繼續改善。由於李太大腦血管栓塞導致中風的主要原因是長期高膽固醇控制不善,所以她需要長期服用高劑量的膽固醇藥和血小板藥來防止腦血管繼續退化而再度中風。兩年後的今天,李太只是中度傷殘,能夠繼續利用輔助儀器自我步行,可以在一個家傭的照顧下繼續在家自主生活,不需要被送到為嚴重傷殘之中風幸存者而設的長期院舍,因此其子女為母親而負擔之長期醫療及生活開支,亦因而可以大大減輕了。

李太只是中度傷殘,能夠在一個家傭的照顧下在家自主生活, 利用輔助儀器自我步行





Friday, September 10, 2021

談中風三部曲的第二部曲上篇:缺血性中風的急救

 筆者於上兩期的中風第一部曲之下篇提及腦血管外科負責的中風預防,這次就輪到中風的急救。

中風在香港及中國社會裏是第三丶四號致命殺手,緊隨癌病、心臟病和感染疾病之後。然而在眾多常見疾病的生還者當中 (例如頭號殺手癌症、第2號殺手心臟病和第3號殺手感染疾病),中風卻是令到生還者永久傷殘的頭號原因。

近年來,中風的病人大多數都是看起來十分健康、愛護運動的中年人仕。就是他們往往自以為自身的體內結構沒有先天或後天的病變,以為可以多做運動、健康飲食、定時睡眠、不煙不酒的良好習慣,就能百分之百預防中風,就這樣便錯過了預防中風的第一步曲。

其實那些良好習慣只能夠減低或減慢後天腦血管病變疾病,並不能杜絕其發生。亦不能逆轉已經存在的先天性老血管病變!所以正如筆者在中風第一步曲上下兩篇的文章所述,詳細客觀的身體檢查包括頸血管和腦部血管的三維造影,是最有效去篩查人體內潛在而導致中風的計時炸彈。

中風是會隨時隨地,在沒有先兆之下,意外的突然其來,給中風患者和家人殺個措手不及。近年來中風更有年輕化的趨勢,患有先天腦血管病變而中風的病人,可以低至四歲至十多歲。然而患有後天腦或頸血管病變而中風的病人,年齡可以低至二十八、九歲。此外,因為運動、頸部按摩或不當整脊而導致頸血管受傷而中風的病人,多集中於20至50多歲的年齡層。

中風的急救和病人的命運,總括來說是靠天時、地利、及人和。

例如:

  1. 天時:我們都認同,發生在白天:九至五辦公時間的中風,相比起發生在凌晨:三、四點睡眠時間的中風,兩者在黃金小時內急救之分別都有著天淵的差距。
  1. 地利:中風患者病發的地方,有沒有專治急性中風的醫療專才和儀器,能夠在黃金小時內施救,對中風患者的生還和康復機會,亦有著莫大影響。
  1. 人和:當中風發生時,中風患者身邊的親友和第一手施救的醫生是最關鍵的。

前者的重任是第一時間用最快捷最直接的方法去求救,將中風患者直接送去有二十四小時磁力共振和電腦掃描服務而又有受過腦血管外科專科訓練的醫生的醫院。

第一手施救病人的醫生如果有腦血管外科的訓練,就可以在黃金小時內直接了當的自己同時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之患者進行緊急診斷、分流及救治大腦的醫療程序,而無需要轉介其他專科醫生,以至耽誤時間。

以下的個案分享,就讓我們了解天時、地利、人和對中風急救之重要性:

即使如此,當值駐院的非專科醫生亦估計羅先生是因為頸或腦血管栓塞而導致缺血性中風,需要緊急進行黃金小時的通血管急救。但是當時靜脈注射溶血栓藥的傳統黃金3至4.5小時的時限已過,只因在中風急救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所延遲:等候十字車、救護員護送往醫院急症室的車程,急症室醫護人員的分流,電腦掃描造影的安排和等待,駐院非專科醫生的初步診治等等............。

其實、即使黃金時限並沒有超過,羅先生的中風是因為頸部和腦部的大血管堵塞所致,是並非一般黃金3至4.5小時靜脈注射的溶血栓藥所能逆轉的。羅先生真正需要的急救是當時嶄新的腦血管通波仔手術: 機械式血栓吸取內血管治療急救。可是當時駐院的腦血管外科醫生已經下班,他們亦沒有提供這項服務的承諾。在情況緊急及沒有其他選擇方法下,羅先生的妹妹只好向私家專科醫生求救。

羅先生被送往私家醫院的第一步是進行緊急磁力共振造影,報告顯示羅先生右邊頸和腦部血管大動脈全部都被血栓堵塞着,右邊大腦缺血水腫,導致左邊手腳冇力和神智半昏迷。經過腦血管外科醫生的診斷和急救,在全身麻醉下,醫生使用尤如髪絲微細的導管,經過病人右邊大腿的腹股溝的大動脈而入,導管再經過腹部和胸腔的大動脈一直向上,遊走到病人右邊的頸和腦部血管大動脈,進行機械式血栓吸取內血管治療急救。

經過1小時的血管急救,所有血栓都被移除,羅先生的右頸和腦部血管都給順利打通,腦部缺血情況立即得到改善。血栓被吸取後, 腦血管外科醫生發現羅先生的右頸內動脈有嚴重血管狹窄的情況,這個狹窄就是羅先生中風的主要原因。醫生因此植入血管支架來重新擴張狹窄的血管,以防止羅先生將來中風復發。全身麻醉清醒後,羅先生的大腦意識和手腳活動能力即時好轉,他其後再被送回另一間公立醫院繼續康復治療。


磁力共震造影顯示羅先生右邊頸和腦部血管大動脈全部都被血栓堵塞着
磁力共震造影顯示羅先生右邊頸和腦部血管大動脈全部都被血栓堵塞着
磁力共震造影顯示羅先生右邊頸和腦部血管大動脈全部都被血栓堵塞着
右邊大腦缺血水腫,導致左邊手腳冇力
和神智半昏迷

右邊大腦缺血水腫,導致左邊手腳冇力和神智半昏迷




Monday, February 22, 2021

腦血管外科的中風三部曲 (1. 預防2. 急救 3. 康復治療)

 

腦血管外科的中風三部曲(1. 預防2. 急救 3. 康復治療)

之第一部上集:

預防中風的誤解和低估, 及先天性的腦血管病變:

腦血管外科是腦神經外科其中的一個專門範疇,是負責中風的預防、急救和康復治療。然而我們的中風三部曲就是圍繞著這三個中風的里程碑。筆者這一期會以過往的臨床經驗和案例,和讀者解說中風的第一部曲, 就是解說一般人對預防中風的誤解和低估,然而嚴格的中風預防及篩查,才是有效的令中風不會發生. 

一般人對預防中風的誤解和低估: 

  1. 單靠運動、健康飲食、防治三高、抽血檢驗,是不能完全預防中風的:

一般人以為,單是透過運動、健康飲食、不煙不酒、防治三高(即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又或是簡單的心電圖、抽血檢驗血糖和膽固醇,就能有效地預防中風,那麼未免將以上的基本預防的成效高估,也將中風的成因太低估了!

我們要知道大多數病人中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腦或頸血管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的病變,是血管結構上的問題。然而以上三高的基本健康預防只是減低和減慢將來會發生的後天血管病變,而是沒有針對地去找出我們人體已經發生了的先天性、或是過往已經造成的後天性血管病變。

我們亦要知道有很多中風患者的血液膽固醇含量都是正常的,所以抽血檢查是不能完全預防中風的。因為膽固醇就像我們晚餐的湯裏的油脂一樣:油脂是浮在湯面或黏附着湯碗壁的,是不能用放在湯裏的針筒去抽取的。然而人體的膽固醇亦是黏附着血管壁的,而對其造成病變,令血管壁收窄、閉塞來引致缺血性中風。另外,膽固醇亦會侵襲血管壁,令其變得纖薄而產生動脈瘤來引致出血性中風。

再者,比喻說我們人體就如一部汽車,政府規定汽車每一年都要例行檢查汽車的零件,看看是否安全行駛,不會在駕駛中失去安全操作而發生意外。然而,抽血檢查就像放取汽車偈油來檢查一樣,不能反影汽車內部零件的耗損和安全性。那麼要防止人體腦中風意外的發生, 就是不能單單透過抽血檢驗,而是要利用三維立體腦血管造影,作出詳盡的人體零部件篩查。如果例行的身體檢查包括了三維立體腦血管造影,腦神經外科醫生就可以在患者沒有症狀之前,找出先天性或後天性的計時炸彈,在其未爆發前將其拆除,來避免中風。

Carotid RIGHT VR AVM
                             身體檢查的三維立體腦血管造影篩查
  1. 中風是不分年齡的:
    先天性的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Congenital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一般人亦以為中風和年齡一定有關係,然而這是錯誤的,任何年齡即使是小孩也有機會中風。皆因中風是腦血管疾病所致,而我們每人無論任何年紀也有機會患上先天、或後天的腦血管疾病。小孩和少年的中風,可以是患有先天性的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 (Congenital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所導致的出血性中風。

案例一:

四歲小朋友,出生以來一切健康正常,沒有任何症狀,有一天隨著母親逛街,突然感到頭部劇痛,然後急速昏迷。送到醫院證實是先天性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爆破而引致的嚴重出血性中風,他雖然從死亡鬼門關好不容易才被拯救出來,但即使經過多年的救治,也不能逆轉中風對大腦神經的永久損害,如今小孩仍然患有嚴重殘疾,不能與人溝通及需要長期臥床。

案例二、三、四:

三個分別是十五、十六歲和三十九歲的女孩和女士,一向健康正常及沒有頭痛症狀,三個不約而同地分別在懷孕初期、中期及後期,突然嚴重大腦出血性中風,劇烈頭痛後急速昏迷休克,在緊急腦外科開顱手術清除瘀血及減低顱內壓後, 幸好兩名十五、十六歲的少女和他們的小孩得到完全的康復,沒有任何後遺症。可是39歲的女士,雖然其小孩能夠正常地活下來,但女士卻變成了植物人,在醫院臥床了五年後才去世。

AVM Nidus AVM Nidus

先天性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爆破而引致的嚴重出血性中風

AVM Nidus

清除血塊後,在顯微鏡下切除腦先天性動靜脈畸形血管
  1. 中風第一步曲,預防中風的腦血管篩查:

案例五、六:

兩位分別是16歲的少年和56歲的男士,在沒有任何徵象之下做了詳盡的身體檢查,三維立體腦血管造影顯示兩人的大腦都有先天性的腦血管動靜脈畸形,在專科醫生建議之下透過了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保守治療,其後利用了微創內血管治療加上放射治療,畸形血管得到了有效的根治,病人與生俱來的大腦炸彈得到了拆除,減低了他們將來出血性中風的可能性。

三維立體腦血管造影顯示左邊大腦都有先天性的腦血管動靜脈畸

     

從以上的腦血管外科案例經驗,我們知道先天性的腦血管疾病,例如大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是可以透過詳盡的三維立體腦血管造影作出篩查,腦神經外科醫生就可以在患者沒有症狀之前,找出先天性的計時炸彈,在未爆發前將其拆除,避免悲劇發生。

 

Wednesday, December 9, 2020

行路成日無端端PK 可能條頸有事

身邊總有一兩人,又或你自己,會落樓梯跌倒、行平路跌倒, 就連轉個彎都跌倒。他們當中,更有人游泳、踩單車、溜冰一概不曉,如此「論盡」,你也難免會取笑他「你係咪有病啊!」不過,早前網上流傳一個講法,指經常跌倒很可能是腦部有問題,到底是真是假?


腦外科專科醫生彭家雄表示,的確有不少人因為經常無故跌倒求醫,當中不乏年輕人。但他指年輕人因腦部疾病跌倒不算常見,「現在常見的,都是與頸椎疾病有關,智能手機出現前沒有這麼多此類問題。」他分享說,曾有一位年約三十的女病人,一個月跌倒三、四次,檢查後才發現是頸椎椎間盤壓住神經,因而經常「發軟蹄」,最終要施手術根治。


彭醫生解釋,年輕人經常低頭玩手機、坐姿不良和睡姿問題,都是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成因,嚴重會壓住中樞神經。「中樞神經受壓,會令下身間歇無法用力,繼而踏錯步,令人在平地行走都會跌倒。」腦科醫生要診斷是否頸椎有事導致跌倒,一般會先排除是穿錯鞋或步姿不當,再問以下三個問題:


(一)經常抑或偶爾「發軟蹄」?

醫生問症時會問:「有沒有『發軟蹄』 ?是一天由早到晚,整天都無力,抑或偶爾無力?」彭醫生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醫生要了解病人「發軟蹄」的密度。因頸椎病而常跌倒的人,通常只會偶爾覺得雙腳軟一軟,長時間腳軟或是早期中風等更嚴重問題。


(二)只有落樓梯時跌倒?

是否行平路、行斜路時都會跌倒?抑或只有落樓梯時跌倒?「其實落樓梯會跌倒,但上樓梯時沒問題十分常見。」彭醫生說落樓梯時,我們雙腳要用力鎖緊關節,故如果你只得落樓梯時會跌倒,很可能只是膝關節弱。相反,假如行任何路都會跌,則可能是頸椎病。


(三)有否肩頸痛?

彭醫生:「頸椎病壓住神經,不但會令人容易跌倒,亦會出現手痺或腳痺、其他無力的現象,也會令人頸緊酸痛和肩膊痛。」


如果以上三點全中,醫生建議盡快求醫,以免情況惡化最終要做手術。不過,只要避免屈曲頸部,如少做「低頭族」、 留意坐姿,以及睡眠時棄側睡採仰睡 ,就可減少頸椎問題。




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非一般的眼眉跳: 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 (Hemifacial Spasm)

 

非一般的眼眉跳: 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 (Hemifacial Spasm)

相信很多人都有眼眉跳的經驗,但非一般的眼眉跳可能是半邊面肌痙攣症(Hemifacial spasm/ HFS)的病徵。

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是一種神經肌肉失調的疾病,病人一邊眼簾或面部肌肉會有不規律、非自主的收縮和抽搐現象。由於通常只是半側面部,左邊或右邊抽搐,故又稱為「半面痙攣」,但兩邊面同時抽搐亦偶有出現。

人體的面部肌肉是由我們腦部,由頭顱底部腦幹起始的第七條腦神經,即面部神經(facial nerve)所控制。而面部神經於顱骨耳部下側分為五束去控制不同位置的面部肌肉。

半邊面肌痙攣症的病人多於中年後發病, 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病因是由位於腦幹的面部神經根出區域神經元受到外來壓迫或刺激,導致神經線產生異常興奮的錯誤神經訊號,尤如電線的短路現象一樣,導致病人半邊的眼眉或者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

剛病發開始時,病人的眼簾或臉部肌肉會無法控制地連續抽搐或痙攣,病人會感到不適。隨着病情逐漸惡化,臉部一邊可能有眼眉跳、眨眼、嘴角抖動、臉皮皺縮,造成怪異表情等現象,從而影響病人的生活作息、社交、人際關係,以及困擾病人的心情。

面部神經受到外來壓迫的通常原因為:

  1. 腦血管壓迫面部神經是造成大多數面肌痙攣的主要成因: 腦幹的脊椎動脈或微循環血管,因為膽固醇或退化而產生曲張現象。又或者是因為其他原因,例如:曾經發炎而導致血管黏附或壓迫着面神經而對其造成壓迫。

  2. 腫瘤:聽神經纖維瘤、膽脂瘤、血管瘤、腦膜瘤或皮樣囊腫等, 都會壓迫着面神經而導致短路現象。

診斷方法:

  1. 面部肌電圖(Facial muscle EMG):用來測量和記錄面部肌肉在鬆弛和收縮反應時的電波活動。

  2. 磁力共振醫療造影(MRI):用來找尋壓迫着面部神經的原因。

治療方案:

  1. 藥物療法:
    藥物對病發初期症狀較輕的病人會有部分療效,輕微的面肌痙攣,可以使用鎮靜劑或抗痙攣藥物進行緩解。醫生可以先以藥物治療一至兩個星期,如果病人對藥物治療效果反應良好,又不想做手術時,又或者是如果病人的年紀太大,或有其他疾病而不適合手術治療時,藥物治療便為第一選擇。但病人需要知道的是,藥物治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而且,雖然三分之二的病人在服用藥物初期得到有效舒緩,但久服之後,病人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藥物因而漸漸變得無效。此外,藥物會有意志模糊混亂,嗜睡,頭暈,站立、行走不穩,或者嚴重敏感的副作用。所以,有些病人會因藥物副作用太大而不能用藥。

  2. 肉毒桿菌素注射療法:
    對面部肌肉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對於面部痙攣非常有效。肉毒桿菌素是由一種厭氧細菌所產生的神經毒素,它能阻斷神經與肌肉的接合處的神經傳導,使肌肉無法收縮,能有效減少不自主的肌肉收縮,約對九成的病患有療效。雖然注射肉毒桿菌素是很安全的,但亦可能會出現一些小副作用,例如:注射部位會因皮下出血而出現淤青,病人亦有可能會出現眼臉下垂、斜視重影、流淚或眼睛乾澀、以及嘴角歪斜等短暫的現象。這些現象通常會在一至兩週內改善並消失。但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亦是非永久性的,要每三至六個月注射一次,是另一治標而不是治本的非根治方案。

  3. 微創腦神經外科手術:
    後顱窩顏面神經根微血管減壓術(Retromastoid Craniotomy fo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he Root Exit Zone of Facial Nerve): 是目前最為常用治療面肌痙攣症的最有效而徹底的根治方法。微血管減壓手術是一種相當精細, 而且非常成熟的微創腦神經外科血管顯微手術, 在臨床應用於治療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等腦神經疾病已有近60年歷史。

全身麻醉下, 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在顯微鏡下, 在病人耳後的顱底骨進行手術, 手術並不是在大腦內部進行操作,而是利用人體組織的間隙、在腦組織與顱骨之間的蛛網膜下腔內進行手術, 因此不需要破開任何腦神經。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將壓迫著顏面神經根部的血管隔開,並以人造海棉(Teflon) 將血管與神經永久阻隔,去除神經線短路的因由。手術的治愈率達到80-90%上,復發率約10%,嚴重的併發症 (如聽覺神經功能失聰) 的風險的發生率側為2%。

 

Hemifacial Spasm   微血管環壓迫著顏面神經

Hemifacial Spasm Surgeon

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手術案例

Wednesday, April 29, 2020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腦磁激療法)

TMS 全稱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腦磁激療法)

腦磁激療法(TMS)是一種嶄新推出的中風神經康復治療方法。磁激人腦對中風康復治療已經被廣泛證實具有臨床的效益和作用。
傷的腦細胞, 達到喚醒、恢復、代替、或可能具有神經細胞功能再生的效用。

通過腦磁激療法(TMS),中風病人喪失的神經功能,希望可以更快速度和有更全面的恢復。為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腦磁激療法是必須與其他常規傳統的中風康復治療計劃(即物理療法,職業和言語療法等)一併結合臨床應用。
通過病人的頭顱骨,腦磁激療法(TMS)會刺激他們大腦神經元的活動。刺激是由短電磁脈衝所引起的,磁場的強度為2至3特斯拉之間,類似一部磁力共振造影機(MRI Machine)。在腦磁激治療期間,醫生或醫護人員會用手持式的蝴蝶形狀線圈, 在病人的頭部上, 產生精確而且高度聚焦的電磁脈衝。利用物理學中電磁感應的概念,電磁脈衝就會在病人的大腦區域產生微小的電流, 用以激活腦細胞。

腦磁激治療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療期間,病人並不需要任何麻醉藥或鎮靜劑。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會保持清醒狀態。治療期間,有一些病人或會在其面部或手部感到輕微的肌肉抽搐。一些病人可能會有短暫的不適、輕度疼痛、耳鳴、輕微的神經功能紊亂(例如:聽覺、認知等),有些病人甚至可能會有昏厥的感覺。在1/10000萬分之一的情況下,腦磁激可能會在刺激大腦過程中誘發出短暫性的癲癇。如果病人身體內有植入設備,如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等,醫生或醫護人員會非常謹慎。在治療期間,神經康復專家和醫療團隊將會確保病人的舒適, 並會將治療風險降到最低。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腦磁激療法的臨床使用,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的認證,可以幫助中風病人的神經功能康復。
其次, 腦磁激療法的臨床應用還已經擴展到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和心理健康保健之範疇,例如:老人家的認知障礙症,年輕和中年人士的焦慮症,抑鬱症等等。
此外, 腦磁激療法(TMS) 還可以在臨床上應用於測量人體神經系統迴路的完整性、活動性和其功能性。最為廣泛應用的,是測量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之一次運動元皮層,和脊柱及四肢的周邊神經系統,兩系統之間的聯繫及神經訊息傳導的完整性,用以評估過去、現在的神經系統疾病,在相關的結構和功能上造成的損害。


了解更多.....